“有请今年的移风易俗模范户、好婆婆、好媳妇们上台,大家鼓掌!”2024年12月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寒风瑟瑟,但隆德县神林乡杨野河村党群服务中心内却热闹非凡。村民们齐聚一堂,聆听移风易俗模范户、好婆婆、好媳妇等典型故事。受表彰的模范佩戴大红花,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隆德县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仪程官宣讲大赛
村党支部书记杨银贵说:“我们通过这样的表彰活动树立榜样,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头作用,让更多村民有了学习的标杆,让村民在比学赶超中,构建起乡村文明德治的根基。”
近年来,隆德县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建章立制上下真功夫、宣传引导上创新举措、典型选树上做出亮点、群众自治上激发活力,通过建章立制、创新宣传、示范引领、村民自治等措施,奏响移风易俗“四部曲”,绘就乡风文明新“底色”。
建章立制吹响移风易俗“主题曲”
隆德县把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作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加强顶层设计、建章立制、部门联动,推动移风易俗规范化常态化。充分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建立县委领导、政府负责、农办牵头、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县级领导包乡联村、乡镇领导包村、乡镇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包户”工作格局。

隆德县举行民族团结中式集体婚礼
以实施党建引领、文化浸润、婚俗 改革等八项行动为抓手,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进一步夯实责任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修订完 善“村规民约”,建立完善红白事“三书 一表”制度,明确婚丧事宜规定等标准,对落实“零彩礼”“低彩礼”的新婚夫妇,给予创业扶持、惠农增收、妇女关爱等方面优惠政策,推动移风易俗工作落实落细。
创新宣传唱响文明乡风“进行曲”
在奠安乡新街村,提起贾凤娟,左邻右舍无不称赞她是个孝顺而又贤惠的 媳妇。公公瘫痪卧床需要照顾,她多年如一日给公公洗脚、擦拭身子、端茶倒水、喂药……“赡养老人、照顾子女都是应尽的职责,孩子还小,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贾凤娟说。
面对生活的艰难,贾凤娟传承良好家风、弘扬中华美德,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以良好的家庭美德和优良的个人品德影响着身边的人,用平凡的故事带动更多家庭树立崇德向善的家风。
隆德县采取“宣传 引导”相结合 的方式,丰富宣传形式,强化宣传力度,扩大宣传覆盖面,让移风易俗入脑入心,引导群众争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

隆德县首届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诵读大赛
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在《隆德新 闻》、“隆德县融媒体中心”、“隆德发布”微信公众号、水墨隆德app开设“推动 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整治高额彩 礼助力文明乡风”等专题专栏,宣传报道典型事迹相关新闻稿件58条,中央及区市主流媒体刊发隆德县移风易俗稿件160余篇(条)。利用电子屏、宣传栏、文化墙等形式开展移风易俗宣传,营造移风易俗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深化“我们的节日”“我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利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开展“年画进万家”“梨园家风诵”“青春有约·团缘七夕”等主题活动120余场次,开展“整治高额彩礼推动移风易俗”等系列主题宣传宣讲 300余场次。

隆德县沙塘镇清泉村
举办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诵读大赛,鼓舞人心的诵读、朗朗上口的快板、生动形象的小品,将村规民约从纸面搬上舞台,从舞台传播到群众心中。
持续开展“缅怀革命先烈·讲好红色故事”“绿色清明除陋习·文明祭扫 树新风”“移风易俗·文明过节”等文明实践活动,编排《彩礼》《谈情论理》《新村新事新风尚》等节目,以文化涵养文明乡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开展移风易俗“六个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知晓率。
示范引领奏响道德风尚“交响曲”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奠安乡梁堡村村民刘锦堂作为村里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带头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女儿出嫁时,他不仅没有要彩礼,而且杜绝了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等陋习。“女儿到婆家也得生活,要那么多彩礼无疑是给女儿增加负担。”刘锦堂说,作为共产党员,要积极响应抵制高额彩礼,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像刘锦堂这样的模范户在隆德县还有很多,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引导群众自觉抵制红白事大操大办、互相攀比之风,让更多群众接过正能量的接力棒,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
隆德县充分发挥榜样引领带动作用,精心培育,层层发动,树立了一大批“身 边好人”“道德模范”“移风易俗”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为乡风文明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深入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扎实开展先进典型选树,创建全国文明村镇 2个、文明单位2个、文明家庭1户,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广泛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好儿媳”、“好公婆”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累计评选出各类先进典型332人,形成“敬好人、学好人、做好事”的良好氛围。

隆德县神林乡百年梨园开展“梨园家风诵”活动
依托中央文明办认可的杨野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驿站,在全县13个乡镇 21个村推广经验做法,设置公益老饭桌、红色放映室、爱心洗衣房、爱心理发屋、健康义诊室、文化活动室等功能室,常态化开展用餐、理发、洗衣等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村民自治弹响文明乡风“合唱曲”
以村民自治为重要抓手,依靠群众自治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新风良俗,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营造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建好用活“一约四会”,吸纳德高望重、经验丰富、思想解放、办事公道的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新乡贤等为“四会”负责人,在村(居)委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隆德县六盘山文旅康养区龙珠山星空宿集
发挥红白理事会宣传、引领、监督作用,通过提前介入宣传、事前动员、事中帮忙、事后总结教育等方式,倡导婚事新办、喜事廉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引导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全面推广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建立移风易俗、孝老爱亲、产业发展、环 境整治等积分激励长效机制,以德积分,以分兑物,激活乡村治理的“一池活水”,实现由“被动接受”变“主动争取”,让“小积分”兑换出践行乡风文明的“新风尚”。截至目前,参与积分兑换的农户达7005 户,总积分579790分。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今,从县城到乡村,从个人到家庭,从生活琐事到文化传承,移风易俗新风尚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隆德的每一寸土地,让这片红土地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秀文化的同时,绽放出新时代的文明之花,描绘出一幅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幸福画卷。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