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邛海南岸的海南街道大石板古村,因其悠久的历史、良好的生态与丰富的人文资源,已成为西昌文旅的热门地标。

这一热潮顺势带火了邻近缸窑社区的发展,依托地缘优势,该社区在乡村建设项目支持下成功转型,文创、餐饮、非遗技艺传习等新兴业态蓬勃兴起。
景点融入社区讲述“一口缸”的故事
从大石板古村出发,沿环海路驱车约10分钟,便能抵达海南街道缸窑社区,路边“缸窑陶艺文创产业村”的招牌格外醒目。这里同样坐拥邛海南岸的秀丽风光,文艺氛围浓厚。

步入社区,经过居民聚集的“陶里广场”,一眼就能看到那口引人注目的巨型陶缸——“天下第一缸”。在两侧镂空的缸壁里边,一艘载着苍松奇石的小船蓄势待发,预示着缸窑正迈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这里正打造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项目,一期总投资6300万元,对辖区经营用房、“天下第一缸”景区及周边区域内的风貌、景观、基础配套进行完善提升。
“缸窑社区的陶土质地优良,自古以来便以土陶制作技艺闻名。明清时期,村民们便建窑烧缸,但这一技艺后来几近失传。直到上世纪60年代,土陶制作传人重返缸窑,才使这门古老技艺得以延续。”景区讲解员巫彦玲介绍,缸窑社区如今不仅保留了龙窑遗址这一“活文物”,还将其打造成重要旅游景点,吸引着八方游客。

缸窑社区还将“缸”元素巧妙融入各处细节:新建的“万象缸窑”门楼上,展示了260口不同朝代、不同种类的陶缸;跨河的“陶里桥”上,陶缸有序排列;而“缸窑文化文创馆”内,更是收藏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缸及制陶历史资料,一组组老照片、老物件、模具模型等,详细讲述了缸窑的制陶历史和技艺传承,馆旁特别开设了陶艺传承场所,游客可就近体验制陶技艺。
多种业态植入村民增收有路
在业态布局上,缸窑社区实现了“前店后居”的和谐共生。新村陶艺文创产业区汇聚了各类商铺与景点,其中不乏村集体资产的“活化”利用。而产业区后方,则是村民的安置房,正逐步发展成为餐饮、民宿的聚集地。
随着陶艺文创产业的兴起,村民们也积极参与其中,或通过务工、出租房屋铺面增加收入,或主动投资餐饮民宿,投身文旅事业。

“去年以来,我们的餐饮和民宿数量从10余家迅速增长至48家,越来越多的村民敢于创业了。”缸窑社区副主任殷蔡勇表示,早在2006年,紧邻邛海的村民就搬进了安置房,但因为小区距离环邛海景观线较远、游客少,村里的许多村民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则以种地为生;而临近景观线的商铺和集体用房缺乏整体规划和打造,成为亟待盘活的“沉睡财富”。
“老百姓想发展,但是都不敢贸然投资,害怕打水漂,谋事创业需要启动项目,更需要带头人。”殷蔡勇说。
三方携手领路破题乡村建设
那么,缸窑社区农文旅融合示范区建设项目如何落地?资金又是如何筹措的呢?
原来,该社区借鉴了大石板古村的成功模式,即国有平台公司、社会运营方与村集体三方合作,共同组建项目运营公司。其中,社会运营方占股70%,市文旅集团占股24%,缸窑社区集体占股6%。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资源使用的有偿化与风险兜底,确保了各方的利益。
当然,模式借鉴绝非照搬,缸窑社区有着自己的发展路径。与大石板古村的民宿主打不同,这里更注重文创集市、特色餐饮、非遗研学及花卉陶艺等业态的培育,力求形成差异化竞争。

“通过盘活‘一口缸’,我们守住了缸窑的文化根基;通过项目化运作,我们让缸窑焕发新生,吸引了大量游客。”海南街道党委书记田斌表示,“现在,村民们对就近发展的信心更足了,还有20余户村民正准备通过小额贷款,投身民宿、餐饮等业态。”
“村集体以资源资产入股分红,西昌市文旅集团负责景观风貌提升和产业植入,运营方专注运营,这种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了三方的优势,目的就是让当地老百姓端上、端稳‘文旅饭碗’。”西昌市文旅集团负责人说。
接下来,该项目二期还将恢复龙窑原址,建成龙窑非遗博物馆、陶艺研学基地,未来发展更可期。(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