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超想学”“没啥特长,就是学手工快”……日前,四川非遗抖音官方账号发布的一则创新共创招募短视频,迅速引来两千多网友排起长龙留言评论。网友们调皮地表达着“蹲”非遗学习名额的意愿。
荥经砂锅制作技艺
巴山蜀水,这片古韵悠长的土地,为四川非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在这里,不仅有李子柒这样的顶流出圈,更有无数短视频创作者创新内容形式,拓展非遗文化边界,为非遗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涌入新赛道,四川非遗之美多元呈现
2024年11月21日,@神鸟刘玉的一则短视频“比川剧变脸还快的是什么?”火遍全网,赢得43.9万点赞量。短短几十秒,川剧脸谱与服饰的巧妙结合,让人目不暇接,内心震撼。
刘玉,是一位拥有860万海内外粉丝的创作者。他说:“短视频打破了地域的界限,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够跨越千山万水,展现在全球观众面前。”
刘玉(右)正在向老师学习仪态
在短视频平台上,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手艺人和传承人。他们或是兴趣爱好者,或是自媒体人士,甚至是跨界而来的头部创作者。
成都新津乡间的抖音博主“五十七”——刘家毓,曾是一名商贸公司负责人,却跨行成为非遗和传统文化技艺的“复刻者”。一年多时间里,他复原了二十多项非遗技艺,单条视频最高点击量超过443万次。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
95后的马赵凌云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峨眉武术的传承人,她通过抖音等平台分享峨眉派武术,全网粉丝已超过3500万。她的招式刚柔并济、飘逸灵动,让人仿佛置身于武侠小说的世界之中。
马赵凌云展示峨眉武术
2022年,仪陇县度门街道王家店村的何福勇在抖音分享父亲竹编的视频,吸引数万网友围观,其父精湛的竹编技艺赢得了网友的赞叹……
据统计,四川非遗资源丰富,目前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32项。在短视频平台上,今年7月发布的《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的累计分享量同比增长36%,平均每天有5.3万场非遗直播。
“数字化时代,破圈传播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成为大趋势。”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会长郑晓幸讲道,正是这些活跃于视频平台的创作者们,提高了非遗的曝光度和影响力,为非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生机。
抓住流量密码,创作者匠心铸就优质内容
李子柒的雕漆衣柜,半年精雕细琢;王莘阁复刻三星堆面具,投入20余万元……在非遗文化传播的赛道上,这些短视频创作者以匠心独运,挑战着网红经济的快节奏。
李子柒制作雕漆隐花衣橱
为了一比一复刻非遗项目,刘家毓到处拜师学艺,“每一项技艺都是新知,每一次尝试都是挑战。”在羽毛风筝的制作过程中,刘家毓查阅大量资料,并请专业的风筝老师指导。“朱雀羽毛要流光溢彩,毛色就要有渐变层次之分。光是把羽毛根据颜色深浅区分开来,就选了几天几夜。”刘家毓说,粘贴几万根羽毛花了整整13天。
非遗短视频,以技艺为核心,以故事为灵魂,却往往面临时间与成本的双重考验。
达瓦占玛,这位扎根德格县麦宿镇的非遗传播者,深知其中的不易。“拍摄一个铜铸作品制作,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在她看来,好的视频既需要艺术美感,还需要展示技艺,讲述传承者背后的故事,其与当下视频账号高频更新的现实需要是相矛盾的。“我们要持续不断地输出新鲜、有吸引力的内容,才能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不被大家遗忘。”
多元化的短视频赛道上,一些创作者也逐渐找到了流量密码。
2024年10月,一则荥经砂锅打磨过程的短视频发布后当天爆火,账号“荥经曾氏庆红砂锅”因此涨粉5000多个,这让其账号主人余学铭欣喜不已。
2019年开始,荥经县严道街道古城村的余学铭开始将荥经砂锅这一国家级非遗“搬”上互联网。“那些打磨的沙沙声,以及制作过程中的吱吱声,对于现代人来说,其实是非常治愈的声音。”在日常视频创作中,他也逐渐摸索出受众的喜好,“现在生活节奏快了,用慢生活去营造的内容氛围、原生态质朴的呈现,往往更能打动人。”
而对于非遗文化传承人,也正积极尝试,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传播方式。
刘祥军,作为刘氏古彩戏法的第四代传人,他在小红书等平台上,以新的方式演绎着古老技艺。他不仅要精通戏法,还要学习视频拍摄、剪辑,甚至撰写脚本。尽管过程艰辛,但他坚信:“只要心中有爱,脚下就有路。”
激发新活力,打造非遗赛道“常青树”
“我在网上刷到李子柒制作雕漆衣柜的视频,又看到有体验制作漆器的活动,就打算带孩子去感受下。”看到小红书平台的非遗活动,成都市民熊丹立即报了名。
视频中,李子柒将漆器、竹艺、绒花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激发了大众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带动非遗学堂的开发、非遗文化目的地的火热。
如何留住非遗赛道的流量,将其转化为产品销量、线下研学旅游市场的开拓等,是当下创作者探寻的问题。
铜铸作品制作技艺
蜀绣绣娘刘力表示:“短视频不仅是宣传非遗的窗口,更是非遗文化产品走向市场的桥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蜀绣手艺人开始尝试通过网络传播技艺,让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生。
而“川北老竹匠”何福勇则通过抖音平台,将竹编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同样,余学铭的短视频不仅增进了大众对荥经砂锅的认知,还直接促进了荥经砂锅销售额的增长。两周前,他作为非遗创作者加入人工智能非遗内容共建工作,期待借助科技力量,为非遗传播注入新的活力。
不同于非遗技艺类传承人可以直接通过平台售卖产品,其他非遗短视频创作者更多是通过内容创作,获得播出收益分成或是更多线下表演的机会。
对于古彩戏法传承人刘祥军来说,短视频不仅让这一古老魔术表演形式重焕光彩,而且让更多人慕名而来,现场感受和学习这一文化瑰宝。
四川天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刘玉深信非遗短视频的前景广阔,他说:“随着国民文化自信的提升,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热情高涨,非遗短视频领域还有巨大潜力。”
“未来,我们将发挥协会作用,扩大非遗传播新群体,依托非遗数字化专委会、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专委会,推动非遗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传播,让四川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郑晓幸表示。
[编辑:王正]